http://www.jrlsb.net/Img/2024/12/202412163a183954035a4bf0904ea59df70c4132.jpg
洋湾村,因村委会驻地在洋湾屯得名。洋湾屯,于2019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洋湾村,在乡境北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方
http://m.jrlsb.net/content/2024-11/27/004898.html

等待处理…

【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洋湾:桃源遗风古村落

2024年11月27日  浏览量:92

洋湾村,因村委会驻地在洋湾屯得名。洋湾屯,于2019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洋湾村,在乡境北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方向2.9千米处。东接布弄村和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巡头村,南连布弄村、中洞村,西邻新寨村,北靠甘甲村和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巡头村,辖16个自然村。

洋湾自然村屯命名自有渊源。白洋坪,传说得名。白洋坪,半山坡地形,村后平地上有个白水洞,传说古时远看洞边有白羊出现,“洋”为“羊”的演变。漆树湾,以地形山湾和物产漆树而得名。老挖,从该地老鸦多得名,龙胜方言称老鸦为老挖。马颈坳,从山形地貌像马颈得名。向家,也叫鸡心寨。从住户的姓氏取名,是向家最先入住的寨子。新花山,新花实为新化。清嘉庆年间,湖南新化人迁建的寨子,称新花山。大湾,驻地位于河边的一个大湾处。干茶头,寨子建在干河岔旁,“茶”为“岔”的同音替代字。茶冲,以茶树和山冲得名。土地冲,村在冲边,村民在村头安“土地公”,旨在守村寨保平安,故名。大界,寨子建在大山岭上。“界”,当地人称有人行道通达的山为“界”;“大界”即大山。

潘寨,苗族,团块状聚居,地形为河谷谷地。一说因住户从湖南的潘寨村迁来定居,沿袭老地名,定名潘寨。一说潘寨原是“荒”寨,无人定居。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银氏人迁建。现潘寨屯有70多户人家,其中90%以上是银姓人家。

其实,在苗语中,“荒”“潘”为同音字。解放后,“荒寨”变“潘寨”,是政府选“潘”字的结果。潘寨两面临水,背靠青山。“潘”字由“氵”“番”构成。“氵”象征潘寨似流水般亘古不断,“番”昭示着潘寨遵循四季更换发展生产。这“氵”“番”赋予潘寨母性的特征:生态、包容、更替与生生不息。

乾隆六年(1741)就已设置洋湾塘,属芙蓉汛;1912年后属东团。1933年为洋湾村,属芙蓉乡。1949年属东区伟江乡。1952年属第三区布弄乡。1955年马堤区布弄乡。1958年改大队,属马堤公社布弄大队。1984年置洋湾村,属马堤乡。1987年属伟江乡。

洋湾,原称杨湾。明嘉靖十年(1532),杨氏人迁建,杨姓家谱记载,他们是杨再思后代。其祖先于明朝从湖南城步经绥宁,向广西迁徙入此地。见此四面青山围合,河水偎依东山湲流,河西是天然大弯塘,便相中此地,定居繁衍生息,命名“杨湾”。村落周边有轿子岩、将军岩、龙头岩和龙尾岩;上有五马归巢,下有五龙归位。后陆续有蒙姓、曾姓、石姓、袁姓等人家迁徙定居于此。多姓杂居,遂改“洋湾”,取“洋”大气容纳之意。另一说,“洋湾”古地名为“羊湾”,即古时放牧羊群的山湾。后谐音改写为“洋湾”。

洋湾为天然的湾塘,自给的生活,仿佛桃花源再现:吊脚楼依山建造,错落排列,皆坐西朝东;石板路如藤蔓般延伸,连接家家户户,鸡犬相闻,民风淳朴。当地百姓流传俗语:屋坐虎身,东望麒麟。

在洋湾屯仅1平方千米的村落里,有5株千年以上珍稀植物红豆杉。这是广西现存树形最大、最古老的红豆杉。另有古树迎客松、杉树、水杉和枫树。洋湾还有个七层岩,位于洋湾屯后大山顶上,周围怪石遍布,洞深不可测,是一个尚未开发的溶洞。据探险人探测,该洞共七层,故称七层岩,是一个探险的好去处。

洋湾屯原存有四块清代的古石碑。现找出一块半搬回村屯,其中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十七日示的《奉宪免扰》石碑,其内容为“宪饬定夫役章程以安民业事炤得粤”。半块是《钦加三品御调署桂林府事柳州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根据半块碑文,“凡派头人委牌饬令当堂给领,不准书差需索分文外加体恤各蒙赏给饭……”可推测其内容也是“禁革夫役”的。洋湾存留的清朝石碑文,是苗族人民不堪清朝政府奴役,反抗获得胜利结果的真实纪录。

位于洋湾屯中的老戏台,建于1912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这老戏台,这是洋湾苗民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洋湾在短短的2千米交通要道中,还保存有二十世纪初期修建广子冲、平流界、小桥、老拱桥四座凉亭。

洋湾境内潘寨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1947年重建,称顺风桥。“此桥实为要道,乃上通南楚下达粤东所衢者。”1934年12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红九军团后卫部队在此桥阻击国民党追兵。红军本来可以断桥阻敌,但考虑到党的民族政策,决定不毁桥。在这次阻击战中,有十多红军成为永远的护桥英灵。解放后,为纪念红军烈士,当地人改称此为“红军桥”。该桥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12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洋湾寨中部,村民杨文翰开仓,接济红军给养;曾庆东家借房,中革军委驻扎。红军临别时,一位女红军脱下身上的花棉袄送给曾庆东的女儿曾金莲。12月13日,红军主力离开洋湾苗寨后,100多人的红军后卫部队经过洋湾村潘寨屯时,在伟江河畔,遭到国民党军的三面埋伏。曾庆东得知消息后,冒着“通共匪”的嫌疑,出资请乡亲掩埋红军烈士,并不辞劳苦地竭尽全力地为16位红军疗伤。

另外,1944年11月,日本鬼子占领了龙胜县城,县府被迫转移,洋湾屯曾短暂地成为龙胜县府临时驻地。

洋湾出了个“苗民公仆”——杨瑞清。1949年5月的一天,杨瑞清召集蒙迅、蒙再德、蒙英政、蒙英球、杨瑞明、杨瑞要、曾凡贵、曾凡宽、蒙福贵等人在洋湾寨背的杨通达(瓦达)松树林里蒙家草屋开会。杨瑞清讲了当前形势,说解放大军已南下全国快解放了,国民党快垮台了;现在北区已成立游击大队,我们要求组织赶来反对国民党的“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配合大队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势力。杨瑞清问:“敢不敢?”大家响亮地说:“敢!”听到回答,杨瑞清即宣布游击队成立起义。随即去缴了一些财主的枪。游击队公开活动后又有石瑞章、蒙增桂、杨杰参加,接着到潘寨、布弄、中洞、碧林缴枪并发展游击队成员,游击队由杨瑞清、秦维琪负责,不久成立游击中队,秦维琪任中队长,杨瑞清任政治指导员。龙胜自治县成立,杨瑞清当选为副县长。1952年5月,他带领少数民族学生100多人赴京参加“五一劳动节”活动,作为代表上天安门城楼向毛主席献旗。毛主席与他握手。

洋湾村,有自然风光,有淳朴民风,有厚重历史,有红色文化,是桃源遗风的古村落。

就在这古村落中,有历代人的负重前行。(文:吴胜平 图:杨光足)

图为洋湾村图。

图为洋湾村图。

上篇:没有了
下篇:温惠强:用竹雕演绎生活之美 用艺术点亮生活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