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江村位于乐江镇西南部,东接江口村、金坪村,南连瓢里镇孟化村、平岭村,西靠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原坪阳乡,北邻地灵村、独镜村。
古代侗族社会组织为“款”。根据龙胜县志记载,龙胜境内所有的侗寨与近邻的湖南通道侗寨组成八个“小款”,合为一个“中款”,其“款坪”(集会议事的地方)就设在石村(今乐江村)的东江坪。
因不满清王朝的压迫剥削,乾隆三年(1738)广南平坝寨农民吴金银正积极准备反清起义,桑江地区抗捐抗税活动风起云涌。桂林巡府闻讯后,于乾隆五年(1740)五月派义宁知县倪国正、临桂县丞吴副昌、吏目鲁器、蔡多奇和外委千总潘贵等人前往“招抚”,与吴金银、石金元在石村谈判。吴金银不为官府的劝降和恐吓屈服,愤怒之下杀了这些官府要员,石村谈判成为吴金银起义的导火索。
乾隆六年(1741)清王朝始置龙胜厅(县级),设2司,乐江村属北团由石村汛石村底塘辖。1912年属龙胜县北团,1916年乐江村属下北区,1933年属石孟乡,1947年为正西乡乐江村。1949年11月属北区,1952年5月属五区,1958年为瓢里公社乐江大队,1961年5月为石村公社乐江大队,1963年5月为瓢里公社乐江大队,1984年改称乐江村,1987年由乐江乡(今为乐江镇)管辖。
如今乐江村辖21个自然村屯。乐江村最早叫十村,因流水在其核心区交叉成十字,纵笔是平等河,横笔是从东和西相对注入平等河而连成一笔的东江溪和大寨溪,故名十村。因过去河边嶙峋的石头多,后演称“石村”。从1947年开始称为“乐江”,是本村半山上乐土寨的乐字与河边东江寨的江字的组合。
东江寨位于平等河的东岸,今为乐江村民委员会驻地。街下、大寨、田段、平寨4屯均在平等河西岸,与东江一起组成乐江村的核心区,其中街下为这里最早的街市,建在大寨溪的岸边。马六山屯即被六条山梁圈住、地形像一匹马的村子。乐江村北部半山上的自然村屯,都以侗语命名,汉字记音,如陇芳、石内、相皮、八洞4屯。陇芳原意为陇荒,即荒凉的山弄。是这里过去茅草萋萋、荆棘成窝的真实写照。石内是从前寨外有个石门,寨子在石门之内的缘故。相皮,指当初这里的居民是从湖南新化迁来的皮箩匠。八洞是产粽粑叶的地方。而乐土和半冲则完全找不到原来侗名的影子。乐土原侗名的意思是公有田产,村民利用公田收入集体过节。其汉名乐土有平安幸福的含义。三所屯地名有两种解释:一是为侗语的谐音,意思为后山曾出现过三道裂缝的地方。二是指三不准,即不准偷盗,不准赌博,不准寻衅闹事,三所即三锁,锁住歪风邪气,祈望家园安宁,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1987年,析瓢里镇设乐江乡,2017年改为乐江镇,乐江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河的东岸已建成繁华的街市。这里的居民主要为侗族、壮族和汉族,如今街头街尾两座大桥飞越当年的石村渡口,两岸群众密切往来,亲如一家。
乐江人接受改革开放、农业开发、脱贫攻坚的洗礼和锻炼,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拓展了自己的智力空间,更充实了自己的致富力量。靠山脱贫,靠水致富;高山村屯乘胜追击,河边村屯再扩大战果,高山与河边是乐江村腾飞的两只翅膀。过去茅草萋萋、荆棘成窝的陇荒现在经济发展了,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村屯容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自然用芳字取代荒字,在寨名里留下了改革开放雨露的芳泽。而三所也同样实至名归,成为乐江村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在民族文化方面,这里有侗族鼓楼,有戏台,有风雨桥,也有保护完好的吊脚楼民居。这里群众文化活跃,业余文艺队活动正常开展,不仅传承侗歌、侗戏,也挖掘其他兄弟民族的天籁之音。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乐江传统会期,正逢杨梅成熟的季节,过去乐江会期被称为杨梅一条街。在物资充足的今天,乐江会期变成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节日。2018年,乐江村入选“广西传统村落”名录。
这些年,一句“乐江乐土乐悠悠”,既是推介乐江旅游的形象用语,也是乐江群众脱贫后,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写照。(文:黄钟警 图:杨光足)
图为乐江村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