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lsb.net/Img/2024/11/20241101c2370724f0f644c887cbbb3600f8e30b.jpg
围子村从其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围子坳得名。围子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这里最早的居民姓韦。二是从前坳上建有一座庙,用石头
http://m.jrlsb.net/content/2024-10/23/004790.html

等待处理…

【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围子:生长灵芝的地方

2024年10月23日  浏览量:120

围子村从其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围子坳得名。围子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这里最早的居民姓韦。二是从前坳上建有一座庙,用石头墙围起来,庙前有桅杆高高耸立,故称桅杆坳,后来被叫成围子坳。围子村的东北角连接资源县和湖南城步县,东、南、西三面均靠江底村,北面与地林村相邻。辖围子、竹坪、半界田、贝子、塘心寨等9个自然村屯,23个居民点,大致分为塘心寨片村、皮水坳片村和牛头寨片村,全村为河谷小盆地、高山坡地和半山坡地地形。

围子村自然村屯的地名有的来自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如排塘河口屯、大溪屯、双溪口屯、皮水坳屯,半界屯、泥冲屯、贝子屯,大树底屯。有的来自那里的地形地貌,如塘心寨、牛头寨、罗田包屯、大田包屯、小冲屯,其中塘心屯为山塘(山窝)中的村屯,罗田包屯是因为村边一座山包形似铜锣。有的地名来自那里的地物,如东木冲屯、腊树冲屯,棕树坪屯,其中东木冲屯,从桐木冲屯演变而来。有的来自居民的姓氏,如曾家屯、李家屯等。

从《龙胜县志》(1992年版)的行政区划资料来看,清乾隆六年(1741),官府在围子设贝子汛。为保证桂林至湖南方向官道的畅通,清代同时还设立贝子堡。1912年起围子属龙胜县东团,1933年属江底乡,1947年属泗水乡,1949年11月属东区江底乡,1952年5月属三区江底乡,1958年8月属马堤公社,1961年5月为江底公社塘心大队,1984年8月始设围子村。

作为军事要地,历史上围子没有空闲着。最著名的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湖南新宁县李源发率劫富济贫的农民起义军经资源县入境,进入围子、地林头一带活动,然后再转战伟江、平等、庖田等地。1934年12月4日,血战湘江浴火重生的中国工农红军向西进入龙胜地域。12月8日,中革军委和中央机关所在的军委第一纵队从江底出发,经围子、地林头、龙塘翻越黄强界向马堤、伟江、平等进军,9日,红军后卫部队与尾追的桂军在围子境内激战,牺牲了几名战士,事后,当地群众将英烈遗体安葬,还掩护红军伤员养伤,其中,一个留下来的老红军还被当地人尊称为“老共产”。

围子村美丽幽静的大地,像一个花木纷披的绿色怀抱,那一抹一抹碧绿、草绿、葱绿,那一团一团翠绿、黛绿、墨绿,都是围子人多年来泼洒心血汗水写下的执著追求。这些年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量种植杉树及罗汉果和茶叶。兴许是地理条件优越所致,围子村是龙胜境内产灵芝最多的地方。天地化孕,采英撷华,使之成为围子人独特的致富门路。

在绿色不减的围子村,更蕴藉着一种葱郁的精气神,那是生长在村民心中的灵芝。它生长在一种和谐包容的氛围中,一种经过高度融合的文化土壤中。围子村的居民有汉族、苗族、瑶族和壮族,其中以汉族居多,多年以来,围子村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友爱,他们同讲红色故事,同组幸福家庭,同享发展红利,同庆传统佳节,同守村规民约,同护和谐边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团结氛围浓厚。围子村的汉族大多原籍湖南,他们迁来后入乡随俗,全盘接受这里的油茶文化,同时又把汉族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这里发扬光大,激励着这里其他的兄弟民族。这里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礼俗文化、歌舞文化等,都在融合中发展。这里的嫁娶、贺寿极具仪式感,文化味极浓,自始至终伴随着各民族的山歌,喜庆的歌堂通宵达旦进行。围子民风淳朴,待客之道友善,热情、细致。2018年围子村牛头寨入选广西传统村落名录。(文:黄钟警)

图为围子村航拍。

上篇:没有了
下篇:马骆:依山傍水景色新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