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自然村名自带编码,作者将其主要村屯地名浓缩在《捣练子·东升地名》一词中:东寨日,落岩沟,秧地白石兰冲头。牛赶洞背锣鼓响,野鸡小坳木林牛。
现任村支部书记侯彪说:“东升有‘三红’资源,即红豆杉自然资源,红色文化人文资源和红辣椒经济资源。”
南方红豆杉,矗立在东升已几百年。她不仅是苗寨的守护神,还见证了东升苗寨的变化,更经历了红色风云的洗礼。当年红军的哨所,就在那棵两百年的红豆杉之上。
1934年12月8日,红军长征到达东升苗寨秧地,中革军委机关驻扎在秧地杨再财家。朱德在此屋签发给各军团纵队9日行动部署电令。“东升”“秧地”,在红色文化中,是具有象征意义和预见性的地名。“东升”,不仅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是“红军飞行会议”起始的地方;“秧地”,不仅是播种育秧的绝佳之地,更是红军西进理念“种子破芽”之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红军重要人物,从东升秧地,到伟江洋湾,再到平等龙坪,在离天三尺三的崇山峻岭上,用激辩“扳手力”的方式,托起了遵义会议的光芒。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东寨,四名红军在两河口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东升养伤。四位红军身体康复后,留在了东升,在当地成家。从此,红色血脉在东升传承下来。
新时期,新一轮东升,新一轮秧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中心军队老战士乡村振兴服务队”,聚集各方面力量,借红色文化遗迹,协助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助力东升村实现新一轮的“东升”,新一轮播种的“秧地”。
东升,原属于坳头片区。“坳头”一名源于传说。据传古时,有官员到此,采集苗族山歌。当地人请官员取地名。官员抬头四处观望,满眼尽是山头山坳,此地又处于龙胜境的最北部,算是一个源头,便以地形取名“坳头”。坳头诸寨的“捆伙”,下设八排:上四排是落岩大寨、东寨、木林头和秧地洞背等,下四排是里市、努丹、大坪和圳头等。坳头诸寨,苗族聚居。上四排为现在的东升村辖地,多阳姓;下四排是现在里市村辖地,多杨姓。“捆伙”,是苗族古代自治社会组织形式;“排”与“伙”是同级自治社会组织。
东升村,在乡境东北部,驻地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4.3千米处。东接江底乡龙塘村,南连马堤乡里市村,西邻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金树村、中山社区,北靠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恒洲村和汀坪乡大水村。现辖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1933年为落岩、东寨两村,属芙蓉乡。1947年设东升村,因太阳从东寨村背升起,故名,属镇东乡。1952年属第三区坳头乡。1955年属马堤区坳头乡。1958年属马堤公社坳头大队。1961年属芙蓉公社。1963年属马堤区坳头公社。1969年撤坳头公社,复置东升大队,属马堤公社。1984年改村,属马堤乡。
东升各自然村屯冠名,具有地域特点。有借地形地貌和其所在位置取名的,如:东寨、大坪塘、平木头、冲头等。有凭寨子周围特征命名的,如白石坳、桐子包、洞背、野鸡坪、木林等。有用开寨或住地人姓氏取名的,如杨家。还有的具有其他含义,如兰冲头屯,以寨子所处位置和建造之势取名,即地处冲头所建房屋将山冲拦住的寨子。“拦”用同音字“兰”代替。锣鼓田,建在一块水田似锣,一座山包像“鼓”的寨子。落岩,原名罗圆塘,地形像一个圆箩;后改落岩,取义村民驻此地人心如岩石落地踏实稳定。牛赶,以当年放牛的场地命名。龙胜方言赶牛与放牛同义。牛赶为“赶牛”的倒装。生横婆,指建在横路上的寨子。以横路取名。“婆”为苗语,指横路。
秋天,踏上东升。白色的云朵,在蓝天上勾画了秋天的气爽;金黄的稻穗,在梯田里摇醉了秋天的丰收;红色的辣椒,在晒谷坪上勾勒了秋天的艳丽;红色的旧址,在兴起的旅游中焕发了生机;“红领巾”的校园,书声里抒写了继往开来;近几年高考中,东升籍学子陆续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后辈的成长,一切都是为了赋予“秧地”的希望,“东升”的明天。
利用和开发东升村的“红色”资源,建设红军长征文化遗址公园,生产“东升红”系列生态有机产品,讲好东升村的红色故事,育好新时期东升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秧”,推动东升新一轮的升起。
(作者系 吴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