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禄村因位于原禄埠村中部,故称中禄村。中禄村原为兴安县辖地,1959年6月初,兴安县的中禄、大新、小寨、燕满、江柳5个大队划归龙胜。中禄村有下埠、中禄等6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瑶族人口居多。2018年中禄屯入选中国古村落名录。随着金坑一带旅游业的发展,曾经的贫困村,如今的已摆脱贫困,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据史料考证,南北朝末隋唐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征战,苛政如虎,民不聊生,大批居民被迫南迁,另寻生路。金坑片的红瑶各寨的《公爷史》(即家族史)迁涉歌记: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青州府迁来的,来到广西后途经今兴安县的榕江镇,由于此地土地已被他族所有,无地可耕。于是又迁至今龙脊金江黄洛村、江柳村及翁江村。之后,有一部分人家再由旧屋一带迁至金坑白竹坪定居下来,中禄村的红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在中禄一带建村筑寨。
红瑶之所以称为红瑶,是因为红瑶妇女的上衣呈红色,斑斓夺目。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瑶妇,上衫下裙,斑斓勃萃,惟其上衣斑纹其细”。红瑶还是一个善于用歌谣记事的民族,歌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可以把很久以前的历史事件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至今在中禄等红瑶山寨仍流传有劝酒歌、行孝歌、灶王歌、土地歌、劝子孙歌、道德歌、敬老歌、贺寿歌、大路歌、还愿歌、行路歌、三朝歌、嫁女歌等等,这些都是了解和研究红瑶历史、习俗的重要史料。
在中禄村还流传一种老人对年轻人的劝诫歌,有两千余字,类似山歌。主要内容是出嫁女子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告诫年轻人要敬长辈,出嫁女子要守妇道。这体现了红瑶的家庭教育已经有很久的历史。
红瑶是一个爱恨分明,勇于反抗的民族。在龙胜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瑶民起义,进行反暴政斗争。金坑瑶民在明代爆发的起义在《兴安县志》也有记载。1933年,龙胜爆发的瑶胞起义时金坑的瑶民纷纷参加,中禄瑶人潘有林任起义队伍第三团(金坑团)团长,众达700人。由于敌众我寡,瑶民起义失败,潘有林、潘长全及一批村民被捕后惨遭杀害。潘长全在临死前视死如归,面无惧色,并不断高呼要与敌斗争到底,众人见状无不落泪。至今,在中禄村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金坑潘长全,红瑶第一员。他虽被杀害,呼声响连天”。
自古被罩着贡茶光环的龙脊茶,如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中禄村是龙脊茶的主要产地,其古树茶的品牌已饮誉中华大地。古树茶又叫高树茶,是冠如华盖的乔木,那棵茶树王嶙峋的树干有合抱粗,花纹斑驳的苔衣写着虬曲的沧桑。为此,古树茶一般单株种植,也有连片栽培。“一里种茶九里香,年年谷雨采茶忙。请问哪里得茶本?问你哪里得茶秧?”“本地深山得茶秧,育出龙脊茶树王。传宗接代满山是,岁月悠悠血脉长。”从深山里培育出来的古树茶,保留野生茶强悍的定力,抗病虫害能力强,又鲜润至极,清爽至极。用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水,透明如茶树王的生命汁液,比作琼浆玉液也不过分。高高的古树茶给采茶带来了挑战。“脚踩茶蔸手攀天”“茶叶云雾一起采”,红瑶姑娘个个身轻如燕,手脚敏捷。采摘健康向上的阳春之气,也采集这里未被修改过的田园诗韵律。每到谷雨这天,茶汤先供祖先,而后全家人先喝后搽,先搽额头眼睛,再搽肩膀、腰背,寓意祛病消灾,添福添寿。过去中禄人采茶是粗放型的,常常等到新长的茶茎盈尺,将茶叶连茶茎一起采下,然后制成自用的打油茶茶饼。古树茶终于等来了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的历史契机,中禄人看到了古树茶潜在的价值和效益。茶叶公司与茶农专业合作社联手运作,推出龙脊野生珍稀茶精品。加强茶园技术管理,禁用除草剂,防止茶园污染;规定只能施用农家肥,避免茶叶口味、风味和韵味变淡;引进制茶新工艺,延长茶叶产业链。珍稀古树茶载着龙脊梯田的天光水色,载着中禄人的庄严承诺,用灿烂的微笑做包装,销售网络为它忙个不停。为深挖龙脊茶文化底蕴,一座茶叶博物馆正在兴建。为满足游客对龙脊茶的景慕之心,龙脊古树茶文化节在中禄村应运而生。正是:“祭茶日子集芬芳,敬茶先敬茶树王。昔日龙脊野树茶,今日写成大文章”。
中禄村夹在平安梯田景区和大寨梯田景区之间,被左邻右舍的旅游业带动。翻越福平包通往泗水乡的全域旅游公路从中禄村开始上山,如今,中禄路段两旁旅馆和民宿不断修建,既是对平安、大寨两村旅游设施的补充,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随着金坑景区的连片开发,中禄村将是另一番天地。
(文:粟新民 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