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柳村以翁江和翁柳两个自然村村名各取一字定名,故称江柳村。江柳村有翁江、余山、翁柳、旧屋4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民族以瑶族为主,杂居汉族。
江柳村的红瑶多数为潘姓、余姓,他们的先祖与金坑其他红瑶山寨祖先同宗同源。据中禄村、旧屋寨的《讲公爷》(家族史)记载:均来自山东青州府,后向南迁徙至广西全州、兴安一带生活。后又从义宁迁至龙胜,先至官衙大木、龙脊,后又迁至旧屋、大寨白竹坪等地。
翁柳是江柳村西北部的红瑶自然村,“翁柳”为瑶语,意为山中深窝塘。余家,因村民多余姓,故名。人口最多的是旧屋,旧屋坐落在山坡上,隔山谷与白竹坪遥遥相望,全村为瑶族,有40来户人家。传说最初有几个红瑶汉子赶山打猎来到这里,天色已晚,便临时搭建个窝棚将就住下,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山上空气清新,百鸟争鸣,视野开阔,是个可定居的地方,于是将此处取名“就屋”,方言意为将就住宿的地方。瑶语把“就”念成“旧”,“就屋”便演称“旧屋”。2018年旧屋屯入选广西传统村落名录。
红瑶民族能歌善舞,歌场无处不在。自古有“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合”之说。除了民歌民谣,瑶族地区还流传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一般没有正式的文本。流传在金坑各瑶寨的《洪荒神话》中就有红瑶《打太阳》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大家都叫他为“练公王”,一个被当年天上11个太阳晒成的红脸汉。由于白天阳光太烈,人们只好在太阳落山后才能出工。“练公王”见到大家都无法忍受太阳的暴晒,于是便张弓搭箭射落了10个太阳,只剩一个留在天上,从此人们便可以安心耕作。为了纪念“练公王”,红瑶把他制成神像立在庙中祭拜。
江柳村及金坑各红瑶古寨有崇拜狗的习俗,其原因一说瑶族的先祖在迁徙中,飘洋过海,丢失了谷种,是神犬冒险把谷种送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红瑶对狗崇拜;另一说红瑶善赶山狩猎,狗是得力帮手,认为狗是神物。狗成为人们的朋友,不得随意打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江柳村红瑶李姓、余姓的半年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至今,在江柳村余家寨还流传着“吃翻锅巴”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故事: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有一年七月十五那天各家各户包粽粑准备过节,当粽子还未全煮熟时,突然有兵匪前来袭寨,人们在忙乱中只好翻出锅底下已煮熟的粽子,逃进山林,这些粽子成了村民的救命粮。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七月半村民们都有“吃翻锅巴”祭祀祖先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江柳村的瑶民有光荣的斗争精神,早在明代这里的瑶民大众便举行过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起义队伍进攻至兴安西延地区(今资源县)。在1933年的瑶胞起义中,江柳旧屋一带的瑶胞参加起义队伍,编入第三团(金坑团),面对强敌进行殊死博斗。
红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红瑶文化在讲述着祖先的过去,但人们更加向往美好的未来。在通村通组公路修通以前,交通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俗语说:“望见屋,走得哭”。这是千百年来大山里人们出行的真实写照。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一通,一通百通。随着通村公路的修通,江柳村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束缚。人们走出大山,带回山外世界的新思维。观念的改变促使古老瑶寨的改变。如今江柳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竹木业和种植业为主体的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江柳村遍地沃土,日照充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尤以红薯为甚。自古有言:无农不稳,有商则富。当江柳人解除衣食之忧后,山民把目光望得更远,江柳人决心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引进广西社科院培育的红薯新品种,红薯产量大增。2019年江柳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粤桂扶贫协作项目,在各方支援帮助下,投资100多万元新建红薯加工厂和冻库,出产无污染、纯天然的红薯干、红薯粉以及笋干、辣椒干等产品,广销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江柳人把美化村容村貌当作大事做好做强。
如今的江柳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希望和梦想是无穷的动力,当江柳人看到平安、大寨、小寨的旅游业日益红火时,心中涌动着办旅游的决心,但愿江柳的明天更精彩。
(文:粟新民 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