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下来有条河,歪歪扭扭到大罗;大罗有个黑石岭,大小出来爱唱歌。”这首山歌流传数百年,山歌所指的大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大罗村为三门镇辖村,地处海拔1553米的广福顶山脚下。与三江、融安、临桂、永福县相邻,是五县(区)交界点。全村辖19个自然屯。有瑶、苗、侗、壮、汉五个民族。
解放前,为大罗乡。1949年11月属龙胜西区。1953年5月属龙胜六区同烈乡。1984年为三门乡滩底村。2006年改名为大罗村。
滩底,意为建在河滩(瀑布)下方(底)的村屯。村民以盘瑶为主,这里过去曾是大罗乡乡政府所在地。
大罗地名的由来,富有传奇的色彩。相传古时村里有一面大锣,只要敲击一下,它就能从初一响到十五。后来,仙人觉得这个锣扰民,便悄悄地把它收藏起来。这个传说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寻找那面大锣成了当地瑶胞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愿。但迄今为止,人们也一直没有找到这面大锣,久而久之,大锣就成了当地的地名。为便于书写,后人把大锣改为大罗。
在大罗,当地人最敬重广福王,每年都要举办广福王文化节。据说,广福王为了把大罗这个地方建成一个城市,每天起早贪黑,装着午饭,用手中的神鞭赶石造城。他想把山上的石头沿着河流往下赶。有一天,一个路过滩塘的人,见广福王在赶石头,过路人无意中问:“广福王,你赶石头做什么?”广福王说:“我在赶牛,将这些牛赶出去卖,一来可扩宽这里的面积,二来可有一笔大收入。”由于被路人道破天机,数以万计的石头赶不走了,便永远地停留在大罗村境内。现在大罗大大小小块的石头遍布河床,仿佛印证了这一神话。那些石头最大的有几层楼高,最小的也有几吨重,各种奇石构成了大罗独特的风景:有的像亿年神龟,有的像蛟龙过海,有的像仙人垂钓……看看那些形态各异的奇石,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外,还传说广福王在滩头装了一个鱼跳。一天,他从同烈村买了一竹筒的茶油,路过滩塘时顺便去看鱼跳。刚走到鱼跳边,脚下一滑,人掉进了水里,茶油也全倒了出来。他幽默地说:“以后蒸煮这段河的鱼不用放油了,我一次性帮放足了。”此后,这段河的鱼,的确不需放油也十分清甜。能品尝到大罗鱼的人,都能体会到它的神奇。为了感谢广福王的护佑,当地人建起了广福王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都举办“广福王节”。把他登过的山叫“广福顶山”。仰望广福顶山,山峰高耸入云。不是晴天的时候,山上多是云雾缭绕,当地群众也把它称为气象山。人们出门做农活时,只要遥望广福顶,便知当天的天气如何,也决定可否出门。常言说,出门看天气,进屋看脸色,阴晴雷雨,一看便知。更重要的是,当地人与广福顶山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话。人赖山而活,山依人更灵。
鸟瞰大罗,似一个巨大的盆地。寨子如星罗棋布,分散在盆地四周。村落背倚青山,大罗河绕村而过。寨子依山而建,数十栋房屋错落有致。当地古韵浓郁,现存有大湾永安石拱桥、石板桥及广福王庙宇、防空哨所、炮楼等遗迹。各类能人巧匠众多:木匠、铁匠、石匠、裁缝、唢呐匠等。
如今,走在新时代的大罗,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罗人用勤劳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大罗”。大锣声声,迎着时代的鼓点,合着发展的节奏,引来了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穿越大罗大山,连接了外面的世界,拥抱了都市的文明。大滩村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长廊和特色寨门,凝聚着瑶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动车以飞翔的姿态述说这里的沧桑巨变,也寓意着青春与古老的融合。
(文:赵丽明 图:县委宣传部 )
▲图为三门镇大罗村航拍图。
▲图为三门镇大罗村广福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