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胜平等镇天云山的半山腰间,有一个绿荫环抱的自然村屯--松树坳。这里距离镇政府和平等村部约2点5公里,住着106户侗族人家,姓氏以石氏为主,约400多口人。石氏先祖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家从平等大侗寨迁移到山上来,由于寨子建在长有茂密松树林的山坳间,故名“松树坳”。别看这座侗寨小巧玲珑,民族文化底蕴却非常深厚。目前寨子里建有鼓楼4座,凉亭两座,风雨桥一座,古井3座,新建文化楼两座,其中有两座鼓楼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侗寨最亮丽的“名片”,却要数传承了300多年的“匏颈龙”舞了。
关于匏颈龙的故事,千百年来侗族民间就有各种传说:其一相传有一龙神,因玩忽职守,独断专行,不思民间疾苦,随意克扣润泽人间的雨水,违反了天条禁令,玉皇大帝知情后,便惩罚它,斩断其龙身。向来争强好胜的龙王被惩治到如此地步,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在被斩的伤口处长出一个大包来。其二传说在一次特大的洪水中,侗族人姜良姜妹为了在洪水中逃生,兄妹俩乘坐一个硕大的白瓜做成的救生船,顺着洪水飘流,一个大浪打来,眼看匏瓜要被打翻,这时“匏颈龙”拯救了姜良姜妹兄妹。侗族后人为了纪念“匏颈龙”救命之恩,将“匏颈龙”形象做成龙灯,逢年过节进行祭拜,同时求雨、祈福。后来逐渐演变出集舞蹈娱乐与体育杂技为一身的“匏颈龙舞”。
三百多年前,石氏前辈石银尚把匏颈龙技艺由从平等大侗寨带到松树坳,从此松树坳每逢春节就要舞匏颈龙。舞匏颈龙有成套的表演动作,舞时必须由两个经过专门训练的青壮年男子分别拿龙头和龙宝进行表演。舞者将龙头高高举起,拿龙宝者作前导。舞场上竖起一根几丈高的标竿,竿顶悬挂封包和彩礼。竿旁置放三张八仙桌,两人在台角、台面腾挪闪转,跳跃嬉戏,姿势如蜻蜓点水般轻盈。龙灯舞至高潮时,又将几张八仙桌垒成高台,舞龙者攀登而上,这时观众不断鸣炮助威,直到舞龙者在不断腾跃中登上高台取彩。在匏颈龙精彩表演过程中,还有几名青年进行武术表演,更增加了舞龙闹春的热闹气氛。匏颈龙的表演动作,分为地上和桌上两组。地上动作有:左开门、右开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大荷包、小荷包、雪花盖顶、麻雀栽花等;桌上动作有:台角跳转、前毛、后毛、高毛、台角倒立等等。匏颈龙头颈部突出的匏瓜中装有明亮的灯光,与其他地区的长龙、草龙、板凳龙等龙灯在造型上颇为不同。匏颈龙随着舞动者娴熟的舞蹈与杂技表演,彰显出了原始古朴、柔里带刚、平稳庄重之风。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有龙头戏珠,还有鱼、虾、蟹等花灯散于表演场地四周,特别是加上锣鼓、唢呐、芦笙、琵琶乐器的合奏,热闹非凡。因此,凡是匏颈龙出游表演,往往引来观众倾寨围观。
石万琛老人是松树坳资深匏颈龙技艺传承人,他与匏颈龙艺术结缘时间长达60多年。解放初期,年轻的石万琛就从石明德老师那里学会了制作匏颈龙,他不仅会木工,也懂得绘画艺术。他扎的龙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那个龙珠更是小巧玲珑,还绘有精美的民族图案。石师傅说,松树坳侗寨由三百多年前的五、六户人家,到1935年才发展到20多家,从那时起,这座小侗寨才建起了第一座鼓楼,春节期间,寨上的男人们总爱到鼓楼去练习舞匏颈龙的技艺。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松树坳人常去周边的村寨舞匏颈龙,给村民拜年祈福送平安。舞龙出游几天几夜不归家,被拉作龙灯客热情招待是常有的事。有时几条龙同进一个村寨,别的舞龙队伍总要让给匏颈龙走在长龙的前面,因为人们认为匏颈龙是最古老的龙,对其敬重有加。如今松树坳石氏人丁兴旺,已有100多户人家。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舞匏颈龙一直在松树坳这个侗寨里传承下来。
1955年,松树坳匏颈龙第一次出远门,去南宁参加全区民间文艺汇演,那次去的时间有一个多月。他们先到县城预演,又到桂林排练一个多月,然后才到南宁正式参加汇演,石师傅说他们去时田里的谷子才抽穗,从南宁回来,谷子都收进了粮仓。第二次去南宁汇演也去了半个多月,还增加了一个踩高脚木马节目,这是侗乡少年儿童常玩耍的娱乐项目。匏颈龙舞和踩高脚木马技巧娴熟,舞蹈精彩,大受观众欢迎。1979年,松树坳匏颈龙第三次去南宁,在自治区博物馆演出时,匏颈龙别具一格、融杂技与舞蹈结合的表演震惊了观演的众多外宾。时任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版画家吴崇基先生以此为内容,创作了套色木刻《侗乡元宵节》,该作品荣获“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和“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佳作奖及广西《铜鼓》奖,同时编入《中国新兴版画六十年选集》。1994年6月,龙胜县文工团组织一支民族歌舞演出团去北京“中华民族园”演出。平等镇侗族琵琶歌队、芦笙队和匏颈龙舞三个项目参加演出。在“中华民族园”历时四个月的演出,让匏颈龙舞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一展侗乡独一无二的龙灯风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万琛自感年岁已高,体力下降,这门匏颈龙舞技艺就由本寨石毅等人继承下来。2012年,匏颈龙舞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匏颈龙是侗族人民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把龙的形象简化到了极致,并融入了中华龙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产物,是中华大地上无数龙的形象中极具特色的代表,是侗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至今仍在焕发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