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熬村,在平等镇境东部距平等镇政府驻地7千米。东邻城田村、太平村,南靠琉璃村,西邻甲河村、平等村、龙坪村,北邻新元村。村辖有米粮、天堂界等28个自然村。侗族人口占95%,杂居有苗族、汉族。
宋朝末年,龙氏从贵州金殿迁入平熬,后又有黄、李、蓝、孙氏从湖南和贵州迁入,至元朝末期,平熬寨居民已达80余户360多人。1583年因一场大火灾,村民便分散居住形成平熬的牙寨、中寨、平寨三个寨子。牙寨以黄、龙姓为主,中寨以粟、莫姓为主,平寨以李、杨姓为主。
平熬,过去称为独鳌。传说有一年涨大水,东海龙王派鳌鱼去治水,鳌鱼路过平熬时,因路上太疲劳了,在河里睡着了。这一睡,睡了七七四十九天,因而耽误了治水,东海龙王大怒,便把河水放干了,鳌鱼还沉睡未醒,于是一直躺在河里,后来变成一片沙洲。人们看着鳌鱼无依无靠,孤独地守望在那里,因此,就把这个地方取名独鳌。1912年后,人们崇尚孙中山先生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又认为平安是福,遂将独鳌改为“平鳌”。由于鳌字笔画太多,后来人们就把“鳌”字改成熬字,称为平熬。
走进平熬寨,村头竖立的一块巨石十分夺目,一面书写着“独鳌侗寨”几个苍劲的大字,一面是一条龙头鱼身、腾跃向天的大“鳌鱼”。站在寨边举目望去,平熬寨处在一片河谷中,四面环山,中间是平坦丰饶的田垌。田垌边是密密麻麻的住户,牙寨、中寨、平寨三个寨子连成一片。公路从寨中穿过,街道两边新房林立,店铺罗列,道路洁净。高水头南山电站二级电站的办公区和宿舍区就设在寨子里,给村寨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图为平熬村鳌鱼村标。
平熬村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1934年12月红军途经平熬时,有十多个红军战士因伤掉队,被国民党民团搜捕杀害,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战士的尸骨就地掩埋,世代保护。2019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平寨的公路上边,修建了一座红军烈士墓,将散落的红军英骸集中到此安葬,以慰先烈。
平熬寨的周围有三个小山包,分别称为包衙交、包衙团、衙一湾。包,侗语指山包,衙指平缓,这些地名都以山的特点来命名。这些山包上面都很平坦开阔,过去为苗族人居住,由于当时朝廷苛捐杂税十分沉重,苗民便起来反抗,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害,后来此地苗民都流落他方。嘉庆年间,贵州芙蓉金殿有父子三人也因反抗朝廷的苛捐杂税,被官府追杀,流落到平熬,在包衙交上建房居住。据说这父子三人都神功非凡,能呼风唤雨,且对当地民众十分亲和,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他们死后,村人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每逢重要节日,人们都要到庙里去烧香、祭祀、凭吊,表达对这三父子的尊重和怀念。
天堂界,是平熬村辖自然村。位于平熬村委会驻地往南2.5千米天云山的半腰山上。居民以侗族为主,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蒙氏人迁建。这里海拔较高,终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人们认为这是人间天堂,是安居乐业的地方,因此取名为天堂界。
米粮,平熬村辖自然村。在平熬村委驻地东北方向2.1千米的河边,原名米梁。这里土地肥沃,人们在低矮平缓处种稻田,在山梁上种植高粱、糁子、粟禾、玉米等农作物,是个谷粮满仓的地方,所以取名为米粮。
(作者系 杨海标)
▲图为平熬村平熬寨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