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lsb.net/Img/2023/12/2023122943e64136d13c4d309a043b972758b027.jpg
江底乡李江村位于江底乡南部,原名银矿山,亦称银矿村。1951年以前,李江村属资源县辖。1952年至1960年,称银矿村(含李江村、城岭
http://m.jrlsb.net/content/2023-12/27/004171.html

等待处理…

【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李江:一江愿景都向阳

2023年12月27日  浏览量:123

江底乡李江村位于江底乡南部,原名银矿山,亦称银矿村。1951年以前,李江村属资源县辖。1952年至1960年,称银矿村(含李江村、城岭村)属兴安县辖。1961年5月30日,兴安县两金公社的江口村(今江底乡城岭村)、银矿村(今江底乡李江村)、皮帽村(今江底乡建新村)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公社。李江河自南向北贯穿李江全境。李江村因村民委员会驻地双河寨坐落在李江河畔而得名。全村有向阳、金竹等11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共有147户。主要为苗族、瑶族、汉族。其中,汉族多数于清代由湖南城步县入境。瑶族早在明代已入境。

李江村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1933年李江境内也有瑶族群众参加瑶胞起义,被编入第二团(才喜、猪婆界团),在泗水、马堤等地开展对敌斗争。李江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以惨痛代价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及湘军、桂军的湘江防线后进入兴安县西延地区(今资源县)。7日,红三军团直属队及第五师由兴安县新文出发,取道孟等界、银矿山(今李江村)到达江底、泥塘。在中央红军到达江底之前,龙胜县民团武装在江底李江银矿隘设伏,妄图阻击红军。在红军的威慑下民团闻风丧胆,不战而逃。红军过李江时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戴,群众给红军当向导,为红军筹粮。红军主力离开后有6个红军因伤留在李江,但由于伤势过重无法医治,牺牲后当地群众将他们埋葬在村东侧的山坳上,此坳改名红军坳,以示对红军战士的怀念。由于原墓地位于高山之顶,不便人们祭扫,2018年县人民政府又为他们另选茔地,李江群众得知此情况,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无偿让出田坳路口约二亩土地作新修墓地,使红军英灵在李江大地上得到安息。

▲图为李江村村一角航拍。

村部南部的金竹村于2017年入选广西传统村落名录,这是一个仅有20多户汉族和瑶族人家居住的古村落,坐落于李江河上游的公路旁,传说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邹氏从湖南入境建寨,初名“邹家”。后因村后有竹林一片,色呈金黄色,故更名金竹。村里农舍古朴典雅,颇有古风。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竹木产品和种植罗汉果和百香果等经济作物。

李江村有个向阳屯,位于村境的北部,以前叫背阴山,村子坐落在山的东坡,因山高谷深,一到午后阳光就晒不到,故称背阴山。在未修通村公路之前,从江底有一条宽不足三尺的古道经背阴山通往李江,并延伸至兴安县。当年,中央红军红三军团直属队及第五师就是走这条山路到达江底。在上世纪六十代后期,背阴山更名向阳生产队,意为人心向阳,一天到晚都是艳阳一片。这不仅是向阳屯人的愿望,也是全李江人的志向。李江人忘不了是红军烈士的鲜血,润泽着他们子子孙孙的幸福。

李江村境内土地肥沃,盛产竹木,林地面积广,盛产茶叶,物产丰富。改革开以来,竹木业为李江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村民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百香果、罗汉果、百合的大面积种植和食用菌的生产,让农民群众广泛受益。人们的美好愿景,全向着党的富民政策,向着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走上富裕的李江人放眼更美好的未来,梦想在不断实现。越来越多的村民买了小汽车,告别了祖上留下的老屋,搬进宽敞明亮的现代楼房,那是新时代画卷在山里的展示。(作者系 粟新民)

▲图为李江村一角航拍。

上篇:【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思陇:今日四龙齐腾飞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