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村位于三门镇东南面,距离镇政府3.5千米。东接龙胜镇崇楼村,南连大地村,西邻双朗村、洪寨村,北靠大难村,是通往国家级花坪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花桥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此称谓,辖花桥(炮楼)、马联、腰怀、拉业等17个自然村屯花桥。1912年起属龙胜西团,1933年起为三门乡花桥村。
花桥是盘瑶人口比较集中的一个行政村,盘瑶人口占60%,壮族、汉族占40%,其先辈多从外地迁徙而来。清康熙四年(1665),苏家人从灵川县进驻,而后邓家从双朗村达沙屯迁入,赵家、文家、周家、段家则来自湖南、广西河池和本镇大罗村等地。
桥梁作为交通的重要一环,自被创造以来,便一直发挥着此岸到彼岸的实际功能。而在情怀浪漫、想象力丰富的文人眼中,桥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连接人心,沟通古今。中国大地上以桥命名的地名很多,三门镇花桥村就是从这里清代的一座桥得名,它架设在下花河上,其位置就在现在花桥(炮楼)屯的面前。
传说这座花桥由最早进驻又最先发财的苏家修建。苏家为花桥的首富,因拥有八百屯水田,人称苏八千。由于没有桥,出行和耕作极不方便,苏八千便出资建了那座桥。此桥为石墩木梁架设的风雨桥,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而远近闻名。历经沧桑,那座精美的花桥早被洪水冲走,如今,人们在其原址上建起了水泥廊桥,两侧安上通间长凳,除了便于行旅还可以让村民们劳动之余休闲乘凉。
花桥屯又名炮楼屯,为今天花桥村民委员会驻地。之所以称作炮楼是当初苏八千为了保家护院而修建的碉楼(围楼)式的黄土院墙,厚实而阴森。土墙的基础用青石叠砌,大门的门框用青石条镶成,高达丈余,威严气派。解放后,那座炮楼被拆掉,只有那石门、石墩、石凳还留下来。
花桥的不少村落分布在半山上。有连片的,也有分散的,像宝珠散落在绿色的玉盘里。腰怀屯意为建在半山上的寨子;拉业屯从瑶家成家立业的愿望得名,有人丁兴旺、万业吉昌的含义;而马联屯则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里的地形称“三马归槽”,其聚落成了“三马联结”的形式。
在花桥村的崇山峻岭中,天平山是最高的山峰。为越城岭山脉的支脉。这里的山势险峻,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像官家的轿子。其中位于东山联队的花岩山,其被风雨雕刻出繁花状貌的岩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花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民族节庆活动有六月六、七月半、还愿节等。花桥是三门镇宜居乡村的示范点。旧桥址上新修的风雨桥掩映在树龄数百年的水柳群中。崭新的防洪堤又像蜿蜒的步道,与路边的花圃为伴,一切显得清爽、灵秀、通透,为花桥传统村落增添光彩。注入新时代元素,门类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让村民分享惠民文化的新鲜和快乐。科技活动室里,科技示范项目培训,激活每一片茶园和罗汉果园,激活每一个特色养殖场……
如今,花桥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田园综合体”,通过“三点发力”发展乡村农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鸟瞰花桥村,风光美不胜收。那连接古今的花桥,直通诗和远方的明天。
(赵丽明/图文)
▲图为花桥村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