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城农贸市场,韦玲秀和苏礼梅一起经营了一间小小的日杂店,小店门前就摆放着她们一起手工制作的小吃。其中,一团一团圆圆糯糯的“马打滚”最是引人注目。
“我们‘马打滚’卖得最好了,一天至少几十个,很多上学上班的人就喜欢来我这里买两个在路上吃。”韦玲秀告诉记者,她从盛放“马打滚”的簸箕里拿出一个送给记者,“你尝尝,这是我们龙胜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了。”
记者接过“马打滚”,糯米团手感绵软,带着出锅时的热度,黄豆粉散发着豆香,令人食指大动。咬一口,软糯弹牙,甜甜的芝麻花生馅料流出,又增添一份香蜜滋味。
“现在我们做的‘马打滚’有很多馅儿,甜口的有芝麻花生馅,咸口的有红豆馅。‘马打滚’做法简单,喜欢什么馅加进去就是了。”韦玲秀介绍。接下来她为记者展示了“马打滚”的做法。
将糯米粉和凉开水按比例调配,加入白糖,搅匀成稀糊状,再放入蒸锅里蒸20-30分钟。等候的时间,记者与韦玲秀、苏礼梅聊起家常。她们做“马打滚”卖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了,一开始只在韦玲秀家里制作销售。两人手艺好,邻里售卖变为订单上门,后来干脆在农贸市场支起摊位。
“像我们这儿老人大寿呀、乔迁新居呀、孩子满月呀这些喜庆日子里都会在桌上摆放‘马打滚’,一个桌子放十个,是有讲究的。”讲到这里,韦玲秀有些感慨,“现在‘马打滚’随处都可以买来吃,但在我们小时候,很难得才能吃上一次。要是看见有同学吃,那嘴馋得呀,回家跟爸妈要,爸妈还会生气说我不懂事。”
过去糯米、白糖不易得,普通人家很少做“马打滚”给孩子吃。就是做,在和面的时候也不会放糖,而是把白糖作为馅料包进糯米团里。“生活稍好一点,白糖和红豆两样就最常拿来做馅儿。芝麻花生极少,是小吃桌上的稀罕物,龙胜不盛产,家长不会专门花钱买来做‘马打滚’。”韦玲秀告诉记者,最开始龙胜“马打滚”并非上锅蒸,而是像汤圆一样下锅煮,煮到糯米团浮出水面,再捞起来放在黄豆粉里滚。
苏礼梅拿出一个擂钵,说这是以前老人家用来磨馅料用的钵子,这种手磨的馅料很粗。因此老办法做出来的“马打滚”口感会粗硬许多,不如现在用料理机打出来的糯米粉和馅料细腻柔软。
终于,糯米糊蒸好,苏礼梅从锅里端出来。只见盘内米糊已凝结成团,苏礼梅快速从中挤出一块米团,将软糯的米团扯开,用勺子将芝麻花生红糖碎粉舀进米团中心,再包裹揉圆,放进黄豆粉盘内滚来滚去,粘上一层香香的黄豆粉。如此,一个“马打滚”就做好了。
“现在我家大孩子已经大四在实习了,小孩子正在读小学,做‘马打滚’是我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我还会继续做下去。”苏礼梅说道,她们收到的“马打滚”订单一般订做二三百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近五百个‘马打滚’,平均下来,一天仅“马打滚”就有上千的收入。
从石磨、擂钵到料理机,从白糖、红豆馅到花生、芝麻、红糖馅,从一年难得吃几回到随处可见、便宜好买。“马打滚”的变化映射了龙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咬一口“马打滚”,不难品出,这份糕点的柔软是技术提升带来的柔软,其甜蜜也有一份小康生活的甜蜜。(桂林日报记者 何月 通讯员 蒙树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