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lsb.net/Img/2023/10/202310206d0ca2024dc2469b8b3403745638bcad.jpg
潘内村位于泗水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6千米。东接龙脊小寨村,南连龙脊中禄村,西邻马骆村,北靠泗水村。辖杨梅、浪头等37个自
http://m.jrlsb.net/content/2023-10/18/004011.html

等待处理…

【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潘内:在梯田上“打旗公”

2023年10月18日  浏览量:240

潘内村位于泗水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6千米。东接龙脊小寨村,南连龙脊中禄村,西邻马骆村,北靠泗水村。辖杨梅、浪头等37个自然村,瑶族为主。1947年设潘内村,属龙胜县泗水乡。1952年改设潘内乡,属龙胜县第一区。1958年改为潘内大队,属日新公社。1969年属泗水公社。1984年成立潘内村。

潘内村名的含义是,因这里十分偏僻,山高水陡,行路困难,必须攀(潘)爬过垒(内)口,才能到达。垒,指陡坡上运放原木的沟槽。后经口语演变成潘内。潘内村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四周层层梯田,从山脚到山顶,沿山势重叠铺展,有的像阶梯,有的像弯月,有的像游龙,既飘逸妩媚,又气势磅礴,与村寨相互映衬,构成了神奇壮丽的奇观。

 

杨梅屯,为潘内村辖屯,以粟姓居多。据说当年粟姓先祖路过这里正值缺粮的五荒六月,他们饿得饥肠辘辘,突然发现遍山遍岭都是压弯了树的杨梅。于是以杨梅充饥,很快有了力气,精神振作起来。他们觉得有杨梅吃,对艰难的时期是个很好的补充,于是便在这里停留下来,垦荒地,造梯田,建房安家,逐渐成寨,其寨子就取名为“杨梅”。杨梅屯坐东朝西,群山环绕,有山溪奔流,水源充足。山体与村落融为一体,风光秀丽,自然天成。从山下仰视寨子,一栋栋吊脚木楼屹立在梯田纵横的天际间,构成了一幅雄奇阔大的写意画;从山顶俯视村寨全貌,屋顶连成一片黛色,在袅袅的炊烟中,犹如一幅饶有情趣的水墨画。无论仰视、平视和俯视,都有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潘内村每年农历五月十四都要过红瑶的半年节。当天要举行“打旗公”活动。打旗公的习俗来源于咸丰年间潘内红瑶人打退外敌的历史。有一年五月十四日,孔亚福带领几百名“兵勇”,扛着两面大旗进攻潘内一带。此时正是农忙季节,潘内村青壮年大都上山做农活去了,只有一些妇女在家。一位瑶族大婶发现匪兵进村,她急中生智,拿出一条自己的花裙子,捆绑在竹竿上,扛到最高点的杨梅屯,插在稻草堆上,并敲响铜锣,奋力呼喊。在四周山坡上做事的瑶胞们听到锣鼓响,看到彩旗飘舞,知道寨上出了急事,便聚集到盘古庙商议,最后村民们把匪兵团团围住,用泥巴、石头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敌人丢下旗子仓皇逃走。从此,潘内村每年五月十四便在杨梅屯以泥巴攻击“旗公”(兵勇形象),纪念这场胜利。“打旗公”当天,梯田上、道路边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到处唢呐声声,锣鼓震天。在“旗公”将要经过的路上,“埋伏”着许多十多岁的小孩,他们手里抓着柔软的田泥,严阵以待。当两名扛着旗子、身强力壮的壮汉沿着梯田间的小路奔跑而来时,孩子们手中的泥团便像雨点朝“旗公”飞去,“旗公”跳、闪、躲,花样百出,不时还摔跤子,不一会就成了个“泥人”,四周观众捧腹大笑,一片欢腾。“打旗公”既是一项别开生面的群众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纪念祖先,教育后代树立团结对敌斗争的优良传统意识。

 

杨梅屯如今还完好保存着清朝时的古碑、盘古庙、飞山庙、社庙,红瑶服饰是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风俗文化,它是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名录的村落。

(杨海标/文 县委宣传部/图)

▲图为潘内梯田云雾。

▲图为打旗公民俗活动。

上篇:没有了
下篇:【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平定:石头坪上扬新风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