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底乡建新村位于越城岭余脉的山腰上,与龙胜最高山峰福平包隔谷相望。建新村原名皮帽村,属兴安县金坑乡。1961年兴安县两金公社的江口、银矿、珠波、皮帽4个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公社。1959年皮帽大队更名为建新大队,因新建立的大队故取名建新大队。1984年更名为建新村。全村有黄家寨、白腊坪等14个自然村,设15个村民小组。民族以盘瑶、红瑶为主,汉族次之。2016年建新村矮岭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建新村江门口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建新村绿化面积广大,放眼望去,到处是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境内有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才喜界的候鸟自然保护区尤为重要,春秋两季均有大量候鸟由此界上空迁徙,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地。
建新村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在1933年爆发的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瑶胞起义斗争中,有不少瑶族群众参加起义,编入起义队伍的第二团(才喜、猪婆界团),众达400余人。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但瑶胞不甘心,决定寻机再起,在义军头领冯振刚带领下,利用山区地形,重新组织队伍,人数发展到数百人。因此,在建新村至今仍流传这样的歌谣:“才喜冯振刚,为首避山前。重新组织起,瑶民数百员”。
建新村又是中央红军经过的地方。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翻越才喜界进入龙胜地域。横卧在龙胜县与兴安县之间的越城岭支脉才喜界是红军过湘江后途经的第一座大山。时逢隆冬,才喜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崇山峻岭白雪皑皑。当时红军仍面临后有追兵,前有拦截,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险况,行军十分艰难,加上恶劣天气和崎岖山道更是雪上加霜,给已经十分疲备的红军增添更多困难。在红军到达龙胜地域前,国民党兴安县政府和龙胜县政府一方面造谣蛊惑、蒙骗群众,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朱毛红军无恶不作,妄图在红军与瑶民之间制造隔阂,离间红军与瑶民的关系,制造红军与瑶民的矛盾。同时胁迫群众躲进深山老林,以阻止群众与红军的接触。一方面下令地方武装县警备大队和民团武装在沿途设防,龙胜县民团预备队于黄家寨构筑工事,在红军所经的道路上设置路障,挖设陷阱,埋设竹签,构筑工事妄图阻拦红军进军。当红军越过才喜界进入黄家寨时,遭到龙胜县预备队的阻截。红军击溃敌人后,为了消除群众疑惑,红军千方百计地宣传红军的政策。红军见到黄家寨中空无一人,便知道瑶民已躲进山里。
隆冬腊月,天寒地冻,老百姓被骗藏于大山中,饥寒交迫。为了不使群众挨饿受冻,红军叫瑶族向导盘贵荣上界喊话,叫大家不要相信民团的欺骗,赶快回家帮助红军过境。盘贵荣是才喜界上的猎户,为人忠厚,常进山狩猎,走山串寨,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各山寨的老百姓也都认识他。躲在山里的瑶民听到盘贵荣的喊话,又见他身后的红军不像是民团所宣传的坏人,于是有部分群众下山回到家,见到自家的谷仓如故,鸡鸭未失,这才知道自己上了民团的当。瑶族群众听说红军军纪严明,对人和气,买卖公平,不像民团那样恶语伤人,坑蒙抢要,无理盘剥,都纷纷回到家中,烧火做饭招待红军。红军与瑶民彻夜长谈,对瑶民宣传红军政策,讲清共产党和瑶民是一家人的道理后,瑶民更加信任红军,彼此之间产生了共同语言。瑶民帮助红军清除路障,填埋陷阱,修补道路。红军在黄家寨粉碎国民党县警备大队的拦截后,县民团总队副总队长黄人超逃往江底。江底民团队长刘兴发还企图顽抗,在瑶民协助下被红军抓获,并就地枪决,瑶民无不拍手叫好。据建新一带流传的歌谣记载:当年义军头领冯振刚曾找过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彭德怀接见了冯振刚,还送给冯振刚枪枝、弹药,鼓励瑶胞坚持斗争。
在瑶民的帮助下,红三军团后续部队顺利通过黄家寨地域向矮岭村、周家村进发。从黄家寨到周家有一道崎岖山道,其中矮岭到周家的山路更为险要,宽不足二尺,多处路段开凿于悬岩之上,而且遭到敌人破坏,给红军行军带来极大困难。为了清除路障,修复路基,瑶民与红军日夜抢修道路,军民之情深入人心,军民团结成为佳话。红军走后为表达瑶民对红军怀念之情,1935年(农历为乙亥年)正月,署名为黄孟矮的作者便在才喜界观音岩石壁上刻下一首感恩诗,全诗为:
“朱毛过瑶山,
官恨吾心欢。
甲戌孟冬月,
傜 瑶胞把家还。
时过恩人
朱德
毛泽东
周恩来
彭德怀”
1975年桂林地区党史办公室组织灌阳、兴安、全州、资源、龙胜5县党史办公室组成红军过桂林联合调查组,对红军过桂北沿途所经之处的事迹、文物等进行全面调查,此诗首次由官方发现。此后,龙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党史办公室和县文物所派人将此诗拓下保存。事实胜于雄辨,实物胜过传说。时过境迁,往事如烟。人们对过往的事物也许淡忘,但刻在观音岩上的感恩诗数十年来仍在诉说红军过境的历史,沉淀着龙胜少数民族对红军深深的怀念,见证了红军与瑶民的鱼水情。至今,此诗石刻尚存,其拓本分别保存在龙胜县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央军事博物馆。
这些年,建新村把对红军的感恩情怀,化为脱贫致富的智慧和力量,在保持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罗汉果、百香果种植,有的年收入多达几十万。在建新村绿色的怀抱里,一座座新的生态型村屯,承载着丰收歌,承载着欢喜泪,承载着阳光灿烂的心情和日子,绽放灿然的笑容。
(粟新民/文 陆恒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