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村变化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其中80%以上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花桥村,当地通路后,农产品可以用货车运出去,促进了销售;村民上学、就医等也可以乘车出入,公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该村党总支书记周如友感慨不已。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村屯,由于人口较少、责权不够明晰,当地近几年通过扶贫资金建设的公路出现了无人养护、面临荒废的情况,如何管理和维护好以农村公路为代表的扶贫资产,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
该县三门镇通过探索“路长制”,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按照‘谁使用,谁养护’的原则把养护责任明晰到行政村及小组,由行政村负责人任总网格员,各组的两委干部等任网格员。”三门镇镇长粟维政说,村民负责日常巡护,当发现落石、排水道堵塞时,由网格员组织本组村民修复;需要资金支持时,网格员向总网格员汇报,经实地勘察后召开村民大会申请从村集体经济拨款;对于跨区域、影响面大的问题,由镇本级或向再上级申请资金。
“今年1月,我们村新寨屯网格员汇报,村民巡路时发现了路基塌方,需要资金支持。村民大会通过了从村集体经济拨款,再由该屯村民投工投劳,最后只用8000元就完成了工程。请专业施工队需要5万元哩。”周如友介绍,现在该村的扶贫资产平时有人管,出了问题有人修。三门镇人大代表、新寨屯网格员段绪秋说:“村民们巡自己的路和操场,都不用动员。路面刚出现小坑的时候就修补,避免坑变大,大大节省了维修成本。”
“扶贫资产养护的情况将作为各村申请下一年度乡村振兴项目的依据,同时也作为各村和相关个人年度评优的考核指标。”粟维政介绍,由此形成了扶贫资产有人管,管得好的地方和个人有激励的良性循环。(通讯员 李家健 欧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