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lsb.net/Img/2023/6/20230619e15cbf2185454e12b319a27051e73f99.jpg
伟江河流方向是从北往南,到里木村朋洞段往下至乐江河口段,形成高山峡谷。大湾村在西面,崇林村在东面,两村隔河相望,都在崇山
http://m.jrlsb.net/content/2023-06/14/002758.html

等待处理…

【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大湾里的苗家风情

2023年06月14日  浏览量:498

伟江河流方向是从北往南,到里木村朋洞段往下至乐江河口段,形成高山峡谷。大湾村在西面,崇林村在东面,两村隔河相望,都在崇山峻岭中。大湾村,因地处大山湾里得名。

村委会驻大云屯,村名原称大云村,后因为瓢里镇已有“大云村”,遂借村落大山湾地形,改称大湾。

大湾村,下辖10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大云,驻地海拔高,常年云绕岚罩,居民生活,仿佛离不开云雾的相伴。大山深处,地形多变,自然村落散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貌或风物特点,居民先祖就找到取名的依据,如岩山头、平冲、锣鼓田、洪水、风相界和野猪坪等。岩山头,驻地位于陡峭的石山边。平冲,建寨在山冲半山腰有一块小平地上。锣鼓田,此屯有一丘田圆似锣鼓。洪水,原名红水,此地河里石头是红色的,后因雨季河水浑浊而改名洪水。风相界,是“枫香界”的演变,居地山界周围多枫木,即村子在枫木飘香的山界上。野猪坪,古时山顶茅草丛生,是野猪生活之地。龚家,伍家,以居地姓氏命名。老寨,新寨,原有老寨,从老寨分出来居民新建寨子,称新寨。

大湾村最早建寨的是龚家,光绪五年(1879)建寨;洪水、风相界、锣鼓、新寨、野猪坪五个寨子,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平冲建寨最晚,1920年银氏建寨。

▲图为大湾一角航拍。

大湾村,在乡境西南部。驻地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2.5千米处。东接崇林村,南连乐江镇石京村,西邻乐江镇凉坪村,北靠里木村和平等镇东社村。辖10个自然村,苗族聚居。

1933年称大湾村,属马堤乡。1949年属东区伟江乡。1952年并入第三区崇林乡。1955年属马堤区崇林乡。1958年改大队,属马堤公社。1984年改村,属马堤乡。1987年属伟江乡。

山路弯弯,人道不弯。大湾新寨的后山上,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巨石耸立着。从远处看,这两个巨石有如一大一小的两个狮子,当地人称为“狮子山”。“狮子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眺望到十多公里的伟江河谷。1934年12月8日至10日,为确保大部队顺利通过,红军在此设立了眺望哨,安排红军战士在此负责眺望,以随时了解红军大部队的行军情况。同时为做好警戒工作,防止敌人突然来袭。红军指战员在此值守,不时有群众前来探望,红军战士借此机会,向群众宣传反抗压迫谋求幸福思想。红军队伍在撤离时,一位战士留下一个缝有红五星的红军帽给苗民群众。苗民为纪念和感恩红军,把红军设置眺望哨的“狮子山”改名为“红帽山”,并将红军长征经过大湾村,在村境内留下“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宣传标语,保留了下来。

大湾村与崇林村隔河相对,都是大山,又因位置相近,五运六气接近,大湾村也产杉木、松木。靠山吃山,大湾村主种水稻、玉米,药材、罗汉果。大山土质及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罗汉果,种出的罗汉果品质优良。种植罗汉果项目,已经成为近几年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项目。

▲图为大湾村民族巡游。

图为大湾村草龙节。

每年立秋前,大湾新寨都举行“草龙祭祀”活动,旨在以节庆的方式,向八方宾客推介苗族民俗文化。活动当天,大湾村新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苗族节日盛装,展示苗族服饰文化;以独特的“以拦代迎”迎客方式,展示独特的礼俗文化;以表演形式,展示农耕文化;以舞草龙方式,展示苗族传统祭祀文化;以八方来客共同聚餐方式,展示苗族饮食特色民俗文化。

“草龙祭祀”和苗族“跳香祭祀”活动一样,都是苗族民众祭神祭祖虔诚的仪式:感谢上天赐予,感谢神仙不吝,感谢祖先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村民健康。“草龙祭祀”活动,村民举着“祈福牌灯”,抬着“草龙”和“水龙船”,到田间地头和寨头寨尾巡游,再到山神土地庙前祭祀祖先,最后将草龙用旺火烧掉。

近几来,伟江乡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文化惠民,深入挖掘继承苗乡文化,以常态化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跳香节、龙狮贺新春、尝新节、草龙节等文化活动,让全乡村民享受到文化红利,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发动产业、文化、旅游三大引擎,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文:吴胜平 图:杨光足 李卓)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