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这一地名与马和海毫无关系,由壮语“马嘿”的谐音所取。壮语“马”为来之意,“嘿”为开田之意,意为召唤大家来开田的地方。马海村位于龙脊镇中部东侧锅底塘(山名)的山腰上,与平安村隔着峡谷遥遥相望。马海以壮族居多,瑶族次之。瑶族的先祖为了逃避战乱早在元末明初己由山东省青州府举家南迁进入龙胜;壮族则在明朝中期入境。马海村有老寨、鱼绞等7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马海村环境优美,到处是茂林修竹,高山云雾缭绕,马海梯田也别具特色。马海村最有特色的土特产是马海辣椒,是龙脊辣椒的上乘产品,颜色光亮,肉质肥厚,香辣可口,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马海村有不少故事,至今人们仍口口相传。其中廖三的故事流传更广。从古籍文献和龙脊一带流传的歌谣可以知道:廖三,壮族,金江村岩坡寨人。自幼丧母,全靠其父将其兄妹三人拉扯成人。当年苛政如虎,因生活所迫,廖三10岁时开始便随父到灵川县兰田堡贝子村租田佃耕。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天大旱,农田歉收,廖三等佃户要求减交租谷,豪门不允,反而逼租更甚。时已血气方刚的廖三怒不可忍,打死豪门管家后逃走山菁,官府派兵缉捕,廖三遂回老家金江村,聚众揭杆而起。龙脊十三寨及灵川贝子一带壮族、瑶族农民纷纷响应。农民军以龙脊、麻岭马海和灵川的蓝田、公平、九屋及义宁县的永安等地为据点,向四方扩展,声势日壮,兵力日增,利用山区有利地形打击官兵。义军曾攻陷义宁县城(今临桂五通镇),砸牢门放囚徒,没收官产。义军平时而农,战时为兵,神出鬼没,此伏彼起,与敌周旋长达10余年。传说在马海、黄江一带,迄今还有义军抗清的堡垒和藏兵器、铜鼓的山洞,以及练兵的营盘和战场遗址。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由于内部分裂和清兵的围剿,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回师广西,由义宁县进入龙胜,大破义宁协官兵,然后西出怀远县(今三江县)进入贵州、四川。传说其中一部曾由灵川至麻岭古道入境,曾在锅底塘顶安营扎寨。岁月如烟,世事茫茫,当年的营盘难以寻觅。
1933年初,龙胜爆发了李顺发等人领导的瑶胞起义,广大民众多年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纷纷参加起义,斗争形势风起云涌。龙胜东北部江底、泗水、马堤、三百冲等地瑶族民,东南部龙脊、平安、马海、白水等地的壮族纷纷响应。龙脊、马海、平段、江边、金竹、枫木、黄洛等寨参加起义的村民编入起义队伍的第四团(新罗团),进行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斗争。其中,马海村的蒙其章就是义军的一员得力干将。
马海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龙胜游击队开展对敌斗争的主战场之一。1949年10月桂军第56军七、八千人调到龙胜县布防,妄图作垂死挣扎。龙胜游击队和民兵灵活机动与敌周旋。11月5日拂晓,国民党56军出动五、六百兵力,进犯马海一带山村。桂北游击总队第13大队(龙胜游击队)副大队长林志远率领游击队凭借险要地形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马海是竹木之乡,由于地处高山,交通不便,过去木材外销困难。因此,民舍建筑舍得用料,吊脚木楼修得高大整齐,宽敝明亮,匠心独到。在众多民间工匠中蒙仕德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木工、楼阁设计与建筑,不用设计图纸,全凭头脑记忆就可建造优美的楼阁。1992年深圳市创建“锦绣中华”民族园,该园建筑项目经理专程来到龙脊马海,特邀蒙仕德赴深圳主持壮族民居建筑的设计施工,其优美的民族建筑造型受到游客的好评。马海还出一种奇石,剥去表层就可以像米糕一样切下来,像木板一样刨得光,任你雕凿。制作完成后一经日晒火烤,又变得异常坚硬。马海的奇石造就一代代石匠,青龙、白虎、麒麟、凤凰、松鹤、鱼、虫、花卉如同花团锦簇,古色古香,闪烁着艺术和灵光。马海木雕、竹雕工匠同样同样出名,以蒙焕春最为突出,有“远近扬名一把刀”之称,他多次参加桂林市和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还获过金奖,其作品还出售到美国,2017年央视10频道对他的工艺美术进行了报道。如今,在他的带动和传授下,一批年轻的工匠在成长。
2017年马海村田寨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梯“屋”与梯田的谐美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有古老寨门和古老村巷,有200多年前蒙家三个女儿捐出她们作陪嫁的田产修建的三女石板桥,至今仍风雨不摧,被作为传统美德的佳话代代传颂。马海的古法造纸颇有盛名,那造纸作坊仍在忙碌,昔日的水碓声仍在响个不停,而一年一度的马海辣椒节已成为龙脊旅游的文化名片。
马海!马海!古时的马海邀请你来开田造地,如今的马海召唤你来旅游体验。(文:粟新民 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