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lsb.net/Img/2023/4/20230407ceae256a66434403bdaf6638d47a3978.jpg
情系山乡 龙脊梯田褶皱里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是一片神奇魅惑的土地,没有什么比这里纵横交错的山脉更顽强,没有什么
http://m.jrlsb.net/content/2023-04/05/002626.html

等待处理…

我与 广南 确认过眼神

王布衣

2023年04月05日  浏览量:326

情系山乡

龙脊梯田褶皱里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是一片神奇魅惑的土地,没有什么比这里纵横交错的山脉更顽强,没有什么比这里的河水更有韧性和力量。

清清广南河,像甘甜的乳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侗家儿女。巍巍龙脊山,像温馨的摇篮,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家。

早在1991年初,我们与广南就已确定过眼神。

那年,中央电视台、桂林电视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筹备联合摄制全国第一部反映希望工程的大型纪录片《龙脊》,根据编导陈晓卿和杨小肃的构思,客观性记录,双机拍摄,用同一时空中的画面、人物、自然音响等做不着痕迹的切换。

2月下旬,摄制组到龙胜选点,从桂林市坐了两个多小时汽车,到了龙胜县城,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韦爱敬女士带着我们,又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才到了平等乡(2014年改为平等镇)。

走到广南村,我们在村委会吃了碗面条,陈晓卿躺在一条长凳上睡着了。

大家两条腿像是灌了铅,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在广南村的干栏里住下来。若不用双腿来丈量这片土地,很难体会“山高”“路险”的含义。

那时,广南村给人的印象是闭塞、贫困、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村子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戏称为“386179部队”。

这里时常停电,幸好我们早有准备,事先带了柴油发电机过来用于给拍摄设备充电。晚上,整个村子静悄悄的、黑乎乎的。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鬼都打得死人”。

村里的人很热情,端出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存放已久的酸鱼酸肉来招待我们,捧出自酿的米酒“土茅台”,一碗接一碗给我们敬酒,还唱着山歌:“阿哥喝酒心莫慌,酒坛打开要喝光。”

摄制组有的人喝醉了,四仰八叉倒在床上。主人见了,觉得自己算是尽到了地主之谊。

这里没有广播电视,我们晚上的主要娱乐项目有两个,一是拿着手电筒互相照射,学着电影里的人物问:“什么人?”答:“自己人,别误会!”二是在黑灯瞎火的木楼里讲“黑话”,燃情岁月的青涩后生,话题大多爱说自己的梦。编导杨小肃说他梦见有天神在洒圣水,整个大山里的鲜花全都开了。剧务康恺是个大胡子,说他梦见自己的胡子一把把全都掉光了。音响师王丹戎,睡觉时不仅爱说梦话,还喜欢在梦里教山里的孩子们唱歌,还挥动双手打拍子。

韦爱敬向我们介绍,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路过广南,当地侗民腾出房子给红军住,给红军带路,保护红军行军途中写下的标语。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北京来人啦!”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山村。一些村干部和教师赶到这里,恳求摄制组去他们那里看看,并诉说种种困难和苦楚,有的汉子说着说着,禁不住嚎啕大哭。

韦爱敬对我们说:“确实还有比这更穷的地方,再走走吧。”

于是,我们告别广南,准备走进大自然的交响诗龙脊梯田。

听说我们要走了,村子里的人们异常安静,显得心事重重。小孩儿停止了歌声和欢笑。清晨,往日的舂米声也听不见了。

一大早,村民们自动聚集在村委会,为摄制组挑行李和设备,默默地送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倾诉。

我们站在弯弯山道上,望着这片贫困而多情的土地,大伙不禁潸然泪下。

一步三回头,回头双泪流。

走过石板路,走过甲江和广南河上的兴坡风雨桥,回眸广南村那错落有致的布达拉宫似的干栏建筑,我们依依不舍。山坡上、干栏上的侗家人,他们还站在那里,向我们频频招手……

水木侗寨

摄制组一行人走了约莫十多里的山路,坡度越来越陡,满眼都是绿,俯仰皆见水。仰视见到的水是什么呢?瀑布。

蓊郁的树林中,溪水哗哗流淌,在山间左冲右突,回旋折转,不断壮大队伍,从高高的悬崖峭壁倾泻而下。

瀑布是摔不死、累不死的,共跃下八级石阶,飞珠溅玉,一路奔流,绝不回头。

阳光照射水雾,呈现半圆的七色彩虹,山间奇峰耸立,云缠雾绕,水流沿途汇集,流量越来越大,冲击力越来越强,这股力量把大山切割成一个个山谷、一片片河滩、一道道风景。

凡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深潭敞开蓝色的胸怀,接受了飞瀑热烈的爱。

韦爱敬告诉我们,这瀑布叫“拜王滩瀑布”,与广南村的侗族传奇英雄吴金银有关。

据《广南村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广南村平坝寨人吴金银精通武术,豪侠仗义,见官府残酷压榨山民,便四处串联,密谋举事。

刚开始,响应者寥寥。吴金银望见瀑布在阳光照射下水雾呈现奇特的幻影,有“大王坐朝”之景,便暗中派人在附近山洞里喊话:“要出现真命天子了!”

十里八乡的山民们闻讯,纷纷前来“拜王”,吴金银趁机在此聚众,号召起义。一时间,起义队伍发展到万人之众,以冷江、庖田、广南为据点,北至湖南绥宁,西至贵州黎平,方圆数百里都有起义军的营寨。

朝廷急忙从湘、黔、桂调集重兵镇压。吴金银带领起义军英勇抗敌,终因寡不敌众,根据地相继失陷,吴金银在拜王滩边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起义失败后,朝廷在距广南村约3公里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池,派重兵把守,称为广南城。城门至今仍留存,见证这段历史。

人世沧桑,天地玄黄。三百年过去了,如今拜王滩瀑布成为人们观光游览的景点;三百年过去了,哗哗的流水,深情诉说着吴金银的英雄故事。

法国作家雨果在历史小说《九三年》中说道:“地形可以影响人们的许多行为。它是人类的同谋者,它所起的作用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大。”

广南村山林茂密,水源充沛,走进这里的山林,如同进入迷宫;走进这里的干栏,如同走进建筑博物馆。“水木侗寨”果然名不虚传。广南的干栏民居有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回廊,整个寨子就成了一个大家庭,一家有难大家帮。在过去的乱世时代,他们为了防范外敌入侵,必须如此连通,以便联合抗敌。

干栏飞歌

没有广南的龙胜,不叫龙胜;没有文化的广南,不叫广南。广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景,如同花叶相辉映,云霞共吐吞。

据《龙胜县志》载,广南村行政村共有23个居民小组3500多人,其中侗族人口2980人。不久前,自治区民政厅确定第一批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广南村榜上有名。广南村是“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联系点”,曾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广南的民族文化色彩斑斓,侗族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等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

广南村禾杆草制作的草龙,虎头、蟒身、鹰爪,集中了飞禽走兽壮美的部分,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已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南的鼓楼节和“侗年节”,成为龙胜侗族文化的名片和旅游品牌。

广南有风雨桥和干栏民居,还有千年古建筑鼓楼、石跳桥、文庙、三王庙等。走进侗寨,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山风扑面而来。

侗寨的干栏建筑,传承了千年的制造工艺,不用一钉一铆,用杉木将木楼打造得牢牢实实稳稳当当,任凭云缠雾绕,雨打风吹,烈日暴晒,历经沧桑、痕迹斑斑,依然像村寨里外的古树一样屹立。

干栏民居是山区环境的产物,更是智慧的产物。山里潮湿,于是人们就把房子架高;山里有毒虫野兽,人们便把牲畜家禽置于底层,让动物来对付动物。

干栏建筑一般为三层木楼,当地人将底、中、顶三层分别戏称为“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

底层为畜牧局,住着马牛或鸡鸭,存放着农具,设有卫生间,人畜粪存放入粪池做肥料。

中间层为人事局,有生活区、住房、厨房、客厅、火塘,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吃饭、打油茶、讲故事、唱山歌都在这里。

姑娘的闺房一律设在楼梯口,便于姑娘白天在这里望风景,夜晚在这里盼着月亮爬上来。闺房设有一个小后门,以便随时溜出溜进。

干栏的最上层是粮食局,用来堆放玉米、稻谷等农产品,此处干爽,适宜存放粮食。

人事局与粮食局之间,架着一条独木楼梯,它的年轮和铮亮光滑的金属感,告诉我们它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

这里民风淳朴,古风犹存。你看,干栏家家户户的门从来不上锁,人和人之间没有藩篱,邻里之间关系和睦,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里没有喧嚣和飞扬的尘土,却有笑语声声、松涛阵阵,有熟人社会里亲切的呼唤,有老人们安详的神态、慈祥的目光,还有那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山歌声。

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这里风中的每一条树枝都会跳舞,每一片树叶都会唱歌。

每座干栏都是民俗风情的画廊。干栏长长的回廊和屋檐相接的楼下走道,也是唱山歌的好地方。

山歌唱道:

嗨哎——

太阳喊你你不来,月亮喊你你不来。

望见妹在干栏外,打起飞脚跑过来。

现在的广南村党支部,是侗乡山村的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白天是一面旗,晚上是一盏灯,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种植业,更有惠农好政策加持,全村大变样。支书蒙永凡告诉我,他们村去年人均收入一万六,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正如当地山歌所唱——

人逢喜事话头多,扯起嗓子唱山歌。

拔起穷根甩穷帽,党恩国策暖心窝。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今日龙胜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