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寨村属三门镇村民委员会。东邻花桥村,南接安康村,西邻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基乡,北靠大滩村。辖洪寨、下龙、杨家湾、金宝山、新寨、六贯、拉角、下洞8个自然村。288户1168人。以瑶族为主,还有壮族、侗族、汉族。
1933年为三门乡洪寨村,1947年并入安康村。1952年属六区安康乡,1958年属三门公社安康大队,1961年为三门公社洪寨大队,1984年建立洪寨村民委员会,1987年称为三门乡洪寨村公所,1994年复称为三门洪寨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洪寨意为桃花开时呈红(洪)色,日子红火兴旺的寨子,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由谭家、赵家迁建。其村屯地名由来,有其地域性特点。下龙,意为祥瑞之地,在龙脉下的寨子,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杨家、邓家迁建;新寨,村内新建的寨子,1937年由周家、侯家迁建;六贯,传说祖先用六贯钱起家的地方,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范、彭家迁建;下洞,下龙屯下方田垌边的寨子,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秦家迁建。
在洪寨,拉角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拉角,从用牛耕田的方式得名,因屯里有一处烂泥田,耕牛常常陷下去,众人用绳子绑住牛角才能将其拉出。“拉”壮语“下”之意,即拉牛耕田的村子,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雷、梁家迁建。相传,古时候当地比较贫困,人们凑钱买了一头水牛来耕田种地。这头水牛力大无比,全屯的农田几天功夫,就可以犁完。然而,在村屯里却有一块十分奇怪的水田,这田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常年水满农田,田水总是放不干。那一年春天,当人们把这匹水牛赶这块田劳作时,只见水牛好像是进了水涡,一下子漏了进去,瞬间只露出了两只巨大的水牛角。于是,寨子里的人急忙赶来,大家齐心协力,抓住水牛角用力往上拉,这匹水牛终被拉了上来。后来,当地人外出时,别人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便答,家在拉角那地方。这地名便传了下来。据当地一位出生于清朝时期99岁老人龙霞乾(现已故)口传并写有人工书记载。
香炉岩,是洪寨村里的一个标志性自然景观。这个岩石立于群山之中的似香炉,高数丈,岩石上又似凤凰头的羽毛,岩下有数不清的小石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仙人赶“羊”造城,想把洪寨这个地方变成一个都市。仙人日夜辛劳,从大罗上面一路沿河往下游赶。当赶到洪寨这个地方时,遇到了一个路人。路人说:“你在做什么?”,仙人说:“我在赶羊”,路人说:“没有见羊,只见石头在走路”。说毕,这羊就化作了石头。人们为了纪念仙人,在香炉岩建起了庙宇,常年香火不断。
昔日“拉角”“赶羊”,今朝滑石变钱。当地群众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滑石、玉石加工,大力发展罗汉果、杉木种植,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一幢幢砖房立于河道、公路两边,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广西农村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三星级党组织”。(赵丽明 蒙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