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村,位于平等镇的南部。东接昌背村、甲河村,南连庖田村,西邻乐江乡铜锣村,北靠平等村。辖区内有广南、甲江等14个自然村,主要为侗族。它地处平等河、琉璃河两河交汇处,四周被群山环抱着,中间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广南寨约在1031年开始由吴姓、王姓迁入居住。
“广南”地名的来历。一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姓吴的猎人从湖南通道追赶猎物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只见这一带山峦起伏,林竹茂盛。从山顶往下看,谷底有溪有河,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宽阔土地,猎人认定这里肯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居住生活的好地方,于是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和左邻右舍,大家听到后都很兴奋,纷纷表示很想去看一看。经过一番考察后,一批族人携家带小来到这里,砍伐树木,开田造地,建房安家,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繁衍,逐步由过去的单一姓氏,发展成为多个姓氏杂居的大村寨。因为这里平坦宽广,又位于老家湖南通道县的南边,故取名为“广南”,意为“广阔的南方”。二是说以前这里生长了很多的楠木树,而且面积比较广,所以取名广南。
广南村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名录村落。寨内有兴坡古风雨桥、古凉亭、福音堂、萨坛、三王庙、文庙、武庙、药王庙等古建筑和15层28米高的“广南鼓楼”。过河的跳跳石——石磴,是这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广南人能歌善舞,被誉为“戏窝子”和“歌舞之乡”。这里流传着许多传统的民族乐器、歌曲和舞蹈,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二到元宵节,各个村民小组都要组织一台文艺节目进行演出,男女老少齐上阵,侗戏、彩调、桂戏,天天好戏连台。每年正月初六举行的鼓楼文化艺术节,以闹春牛最具特色。牛头用竹篾编织,牛身用灰布制作,舞蹈时以春牛为中心,身背犁耙手握锄头、肩挑粪箕腰背竹篓的男男女女,围着春牛模拟十二道农活载歌载舞,意为春牛报春,风调雨顺。同时弹琵琶、吹芦笙、演唱岩坪花灯调、踩石轮、多耶等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侗族特色民族文化。广南人制作的草龙草狮,用大糯禾杆草扎出,构思奇特,做工精致,造型雄奇俊美,舞动时神彩飞扬,霸气十足,已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南正月的鼓楼节和十一月初一的侗年活动,已成为龙胜侗族文化的名片和龙胜的旅游文化品牌。2007年6月,国家民委把广南村定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联系点”。
吴金银起义是清乾隆年间桂北地区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影响深远、震惊朝廷的一次农民起义。吴金银为广南村坪坝寨人,从小习武,后为广南、庖田等地武术头领,自小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乾隆三年(1738),因感受到侗族地区民众不堪朝廷重赋和民族歧视,与友人秘密相议反抗朝廷。乾隆五年(1740),桂林知府派人到侗区催粮,吴金银得知消息后,他与人乔装抬轿,至河流深潭处,连人带轿将催粮官抛入河里。随后,在今平等镇隆江村的拜王滩以“出真命天子”为由发动武装起义,附近民众纷纷响应,队伍发展到近万人,影响至湖南、贵州部分地区。后来桂林知府派义宁知县倪正国等人前来招安,遭到吴金银的严正拒绝,并将倪正国及手下杀死,此事立即震惊朝廷。于是朝廷派两广总督马尔泰坐镇桂林,发兵4000人进剿起义军。吴金银率义军灵活应战,多次击退清军进攻。朝廷再从湘、黔、桂等地调集重兵进行血腥镇压,起义军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失败。吴金银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反压迫,求解放的精神,却彪炳千秋,震古烁今。
广南,还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1934年12月10日红军在广南寨宿营,留下了许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关爱群众的感人故事。(杨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