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瓢里镇聚居着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壮族人口居多,民族文化丰富,以壮绣、六甲歌、北壮唢呐、瓢里鱼生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展示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瓢里镇思陇村壮绣,历史悠久,过去,村里壮族妇女,绣制绣花鞋、绣婚房门帘、绣枕头、绣背带等作为嫁妆的绣品或日常使用。2018年思陇村绣娘杨月英获得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绣代表性传承人,其所绣绣品具有图案意蕴丰富、色彩艳丽饱满、技法巧妙多元、博采多长等工艺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加之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受到了极大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顾追捧现代文化甚至外来文化,而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容不甚了解。会刺绣的壮族妇女就日渐减少了,年轻一辈会壮绣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壮族刺绣的图样绘制、刺绣技巧等独门技术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10月24日,瓢里中心小学开展“非遗壮绣进校园”活动,通过现场展示、邀请壮绣传承人杨月英、石玉琴和思陇村的四名绣娘现场授课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壮绣的独特魅力,在校园中营造了知晓“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针脚要排列整齐均匀、不露底、不重叠。”壮绣老师们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查看学生的刺绣情况,时时对学生的针法进行点评指导。看着学生们专注地走针线,饶有兴趣的学习壮绣,她们很是欣喜。“虽然同学们的针脚还很稚嫩,但都绣得分外认真,有的学生很有天分,绣得很好。”杨月英高兴的说道。
此次非遗壮绣进校园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扩展了校园生活,将非遗传承与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让学生们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胜 黄清松)